「おみくじ(靈籤)」、「富【とみ】くじ(彩券的正式名稱)」「宝【たから】くじ(彩券)」、「福引【ふくびき】(抽獎)」、「紋合【もんあわ】わせ(抽對子)」・・・在這麼多種類的「籤」當中,感覺宗教意味濃厚的「阿弥陀籤」,到底是什麼東西?它又有什麼來頭呢?
△▼△▼△▼△▼△▼△▼△▼△▼△▼△▼△▼△▼△▼△▼△▼△▼△▼△▼
阿弥陀籤【あみだくじ】:
依據參與抽籤的人數描繪直線,之後隨機在直線之間補上橫線。進行抽籤的人需在不知道終點為何的狀態下,依循著階梯狀的路線前進,依此決定抽籤的結果。
這種籤跟「阿弥陀仏【あみだぶつ】:阿彌陀佛」的關係性又在哪呢?
原來,「阿弥陀籤」一開始的樣子,並不是現今所熟知的「梯子形」,而是「放射狀」!為什麼是放射狀呢?這是因為在一般人的印象當中,佛祖的背後都會發出一種類似超級賽亞人的耀眼光芒(日文稱為「後光【ごこう】」),將這個光芒的邊緣連接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個類似洋蔥輪廓的光影(日文稱為「光背【こうはい】」),最原始的「阿弥陀籤」就是仿照其中「放射狀」版本的光背設計而成。
「阿弥陀籤」的出現約可追溯至室町時代(14th~16th),當時口袋空空的平民老百姓要是想找些簡單的甜點來解解饞,就會在路邊隨意抓些同樣嘴饞的夥伴來集資,但出資的方式並非典型的均攤,而是帶點遊戲、賭博性質的「阿弥陀籤」。
抽籤所用的方法,是先在放射狀線條的中心匯集處寫上不同的金額,之後蓋上一個不知哪撿來的小碗隱藏這些資訊,待將紙張任意翻轉後,選擇一條看起來最順眼的路線來走,終點的數字就是自己的法定自付額。理所當然地,不論掏多少錢出來,所分得的量都是固定的。那有沒有人可以不勞而穫呢?答案是沒有!因為抽到0元的人要負責跑腿買這些東西。
由於外型激似佛祖背後迸射出來的黃金光芒,「阿弥陀籤」早期被稱為「阿彌陀之光(阿弥陀の光)」;到了明治時代(19th~20th),「阿彌陀之光」被有心人士改良為「樓梯」的形狀,名稱也順勢改成現在的模樣―「阿弥陀籤」。
與「阿彌陀佛」有關的詞彙,另外還有個「阿弥陀被り【あみだかぶり】」,這種帽子的「戴(被る)」法,是把正面的帽緣往上拉,後半部讓它自然垂下即可。跟「阿彌陀佛」的關係,其實是來自於最早的潮帽―「斗笠」。家裡有這項復古裝備的人,不妨以「阿弥陀被り」的方式戴在頭上看看,一照鏡子就會發現到裡頭的帽骨以「放散狀」呈現眼前,這個放散狀是…沒錯!就是佛祖的「光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