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孔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如此說來,掛「粉」頭賣「膏」肉的「歯磨き粉【はみがきこ】」應該成不了什麼大事囉?的確,看起來不起眼又值不了幾個錢的「牙膏」,跟智慧型手機這種現代神器相較之下顯得微不足道,然而一旦少了這玩意兒很可能就必須跟自己的小白牙SAY股拜,SAY完股拜換美食跟你SAY掰掰,少了美食......人活著要幹嘛 冏rz
除此之外,日語中跟「歯磨き粉」一樣「名不正」的夥伴仍有不少。例如幾乎看不到木屐(下駄【げた】)蹤影的「下駄箱【げたばこ】:鞋櫃」,有小布袋、皮套等多樣材質的「筆箱【ふでばこ】:鉛筆盒」;這些「名實不符」單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
目前我們所熟悉的「牙膏」,若要用日語更精準的表達可說「歯磨剤【しまざい】」、或「練歯磨剤【ねりしまざい】」,但一般主流的通稱還是「歯磨き粉」,之所以稱之為「粉」,事實上有其歷史淵源的。
在日本江戶時代,最潮的潔牙方式是使用類似洗衣粉的「粉狀」產品、搭配「房楊枝【ふさようじ】:束狀牙籤」來避免牙齒整組壞光光,製作方法據傳有將石灰加工成粉狀、或燃燒鹽巴、米糠等材料至粉灰為止等,種類不一而足,主要由當時被稱為「歯磨売【はみがきうり】」的街頭藝人透過表演吸引人群順道推銷。由於土生土長的江戶人(江戸っ子【えどっこ】)對新奇的東西沒什麼抵抗力,沒有機會經過人體實驗的「牙粉」立刻造成大轟動,不久後即成為家喻戶曉的新潮寵兒。
而「膏狀」的潔牙產品登陸日本的時期約在明治時代,當時某間大型化妝品公司於明治21年正式在日本推出天字第一號的「牙膏」。因其使用了花俏的陶器作為盛裝容器,再加上那種柔順滑溜的使用觸感,甫推出就引起「颱風天搶青菜」的購買熱潮;此外,搶得先機的粉狀產品出於研磨技術難以突破,而有易促使牙痛的無奈負評,且粉末又有不小心就會亂噴飛的不良體質,銷售轉趨低迷。
等到了昭和30年左右,「牙膏」終於歡喜宣告擊敗宿敵「牙粉」,直至今日仍無人出其右。儘管如此,畢竟「牙粉」的活躍期間仍舊相對「牙膏」要長,眾人的發音器官還是比較習慣「歯磨き粉」這個誕生在江戶時代的明日黃花,所以就算跑遍全日本的小七也買不到「牙粉」,只要跟店員提到「歯磨き粉」,當天晚上就不愁沒東西可以刷牙。
冰雪聰明的各位大大們,如果沒有在這個頁面直接殘忍地按〔End〕,應該不用我多說也絕對能夠推論出首段提到的「下駄箱」以及「筆箱」這兩個「名不符實」的單字是怎麼生出來的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