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叫「棒球」,日本叫「野球【やきゅう】」,前者可以拆成「棒子」+「球」還好理解,那後者的「野」是打哪兒來的咧?自以為機靈的Mr.22K提出了「好野人」這個答案,但實際上真正好野到每個月賺不到五萬就不存錢的人通常不太會去打棒球,此話何解?當然是因為他們大多是「整個球團的老闆」,只需要「看球」不用「打球」啊!這樣一來那個「野」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以娛樂、切磋球技為目的的素人業餘棒球」的「草野球【くさやきゅう】」,首字的「草」又有什麼玄機奧秘呢?
=◍==◍==◍==◍==◍==◍==◍==◍==◍==◍==◍==◍==◍==◍==◍==◍=
「野球」最早傳入日本是在明治時代的1871年,由遠渡重洋前往位於東京的「開成學校【かいせいがっこう】:現在的『東京大學』」教授英語課程的美國教師「霍雷斯·威爾森(ホーレス・ウィルソン)」平行輸入的運動,當時的民眾把它叫做「玩球捉迷藏(打球おにごっこ)」。
過沒多久,為了擺脫「ベースボール(baseball)」這個落落長的外來語,第一高等中學校的棒球隊員「中馬庚【ちゅうまん かなえ】」生出了「野球(Ball in the field)」這個「和製漢語【わせいかんご】」作為代稱。由括號內的英文可得知令人匪夷所思的「野」原來指的就是「原野、平地」。
回歸正題,雖然棒球有時候不得已也會在草叢中進行,但「草野球」戴在頭上的那坨「草」所象徵的並非「植物」,而是比喻「僅次於標準、非正規」這個概念的接頭詞。同樣的造字法則在日語當中還有「草競馬【くさけいば】:在鄉間等地進行的小規模賽馬」、「草相撲【くさずもう】:在戶外展開的樂樂相撲」、「草芝居【くさしばい】:鄉下地方上演的素人戲劇」、以及「草泥馬【ツァオニーマー】:傳說中的幻獸」等等。
「草【くさ】」本身指涉的是「有柔軟的莖部,但木質部不發達的植物」這個意思,若以「樹木」作為一般人對於植物的標準,沒辦法長得跟大樹一樣高的「小草」被拿來作為「僅次於標準」的比喻也無可厚非;話雖如此,日語中的「草」絕非僅止於上述那些負面的語感。
匯集大地各方「草」漢的「雑草【ざっそう】」,雖然在日常生活中不是被踩就是被拔,似乎給人感覺一無可取到了極點,但日語的的表現當中確實也有「雑草のように育つ(跟雜草一樣放著不管就能自己成長)」、「雑草のように逞しい(同雜草一般堅忍不拔)」等給予讚揚的說法存在;此外,日本二戰後第一位奪下三百場勝投的前大阪近鐵野牛(大阪近鉄バファローズ)隊的著名投手「鈴木啓示【すずき けいし】」也以「草魂【そうこん】」二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追求的是「在大地上穩穩紮下根基,不怕風不畏雨,經歷千百次踐踏仍展現頑強生命力」的剛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