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家沒有資格碰電視,所以可憐的Mr.22K也不瞭「大喜利」與綜藝節目之間的關係,但針對「大喜利」這個字本身,倒有能夠見縫插針的餘地……
▒*,.*▒*,.*▒*,.*▒*,.*▒*,.*▒*,.*▒*,.*▒*,.*▒*,.*▒*,.*▒*,.*▒*,.*▒*,.*▒▒*,.*▒*,.*▒*,.*▒*,.*▒*,.*▒*,.*▒*,.*▒*,.*▒*,.*▒*,.*▒*,.*▒*,.*▒*
大喜利【おおぎり】:
事物的最後階段、結局。
例句:
ナンバーワン大喜利王に俺はなる。
(我要成為地表最強的大喜利王)
「大喜利」的成長履歷:
此語與歌舞伎有很深的淵源。話說江戸時代(17th~19th)版本的歌舞伎演出的時間極為漫長,因此可將之粗分為前後段、各段又可細分為好幾個幕,其中的前段日文稱為「大詰め【おおづめ】」,真正結尾的後段則是「大切【おおぎり】」。
大詰め一字在江戶時代就已被挪用來指稱「事物的最後階段」一義,而「大切」的使用範圍更廣,尚可用來代稱「文字遊戲或謎題揭曉」的意思,為了賦予這些遊戲或終局一些喜氣,就把「おおぎり」這組語音套用在同音、且正面意味濃厚的漢字組合-「大喜利」上頭,這就是「大喜利」的成長過程。
從上述解釋來猜,接下來要扯的是與歌舞伎脫不了干係的詞兒:
▽▲▽▲▽▲▽▲▽▲▽▲▽▲▽▲▽▲▽▲▽▲▽▲▽▲▽▲▽▲▽▲▽▲▽▲▽▲▽▲▽▲▽▲▽▲▽▲
鳴り物入り【なりものいり】:大肆宣傳。
例句:
ウルヴァリンは昨年鳴り物入りで恵まれし子らの学園に入学した。
(金鋼狼去年在周遭瘋狂吹捧的氛圍下進入X-men學校就讀)
歌舞伎的點:
單純「鳴り物」是表示「樂器」之意,而歌舞伎中的「鳴り物入り」一詞,則意味著「使用太鼓或笛子等樂器來炒熱舞台氣氛」;朝代更迭至吹起一股資本主義經濟風的大正時代(1912–1926),由於一時之間抓不到什麼新詞、卻又積極地希望用日文來呈現個人的入世思維,原專屬於歌舞伎的「鳴り物入り」就被施加了「營造熱鬧的景象、促使景氣更佳」的意思,其後依據語言類推適用的潛規則,「大肆宣傳」就這麼半自然地被掛在字典裡。
なあなあ:
與對方取得一個平衡點、妥協處。
例句:
アイスマンとなあなあで話をつけてくる。
(我跟冰人隨意商量一下就來)
歌舞伎的點:
なあなあ原為歌舞伎的一種演出效果。當壞蛋集團彼此交頭接耳商量違法情事之際,一方會以「なあ」開頭,另一方也會也會偷偷喊出一聲「なあ」作為回應,這個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安排其實是事先鋪好梗的;在なあ來なあ去之前,壞蛋集團已經事先正經地在觀眾面前演過一遍討論惡毒計畫的場景,第二次以後為了節省觀眾打瞌睡的時間,於是採取以なあなあ敷衍的方式來加速劇情的推展。自此,在歌舞伎表演聽到なあなあ,即可推知「有人在討論什麼邪惡的計畫了」;等到推廣至一般社會大眾,なあなあ才被詮釋為更貼近真實人生的「妥協、讓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