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分【せつぶん】」,「季節」的「分界點」,顧名思義應該包含以下四大天王:
「立春【りっしゅん】:春暖花開」的前一天,2月3日
「立夏【りっか】:熱浪襲來」的前一天,5月5日
「立秋【りっしゅう】颱風蠢動」的前一天,8月7日
「立冬【りっとう】:洋蔥羽絨」的前一天,11月六日
但日本「節分の日」卻只有「2月3日」一天,且這陣子的「豆子」可能也會因為預期心理,而漲得跟豆豆先生的西裝一樣貴,這又是怎麼回事?
★自分で金を稼いだことないくせに大層なことを言うんじゃない!★
~沒有靠自己賺過一毛錢的人,少在那邊說大話!~花より男子
四大天王裡頭,僅挑出「二月」作為「節分」代表的理由,是因為就「農曆年(旧暦【きゅうれき】)」的觀點來說,「立春」所在的「二月」被看做一年的開始,為了紀念全新一年的首次節分,才會將2月3日定為「節分の日」。一般日本在國曆新年(1月1日)時所寄送的「賀年卡(年賀状【ねんがじょう】)」上,常可見到「初春【しょしゅん】」、「迎春【げいしゅん】」等字樣,新年特別節目以「新春XXXXX SP」為標題的理由就在這裡!(國曆新年可是冬天喔!)
大家電視上或是實際體驗過的「節分灑豆」活動,原本其實是「除夕(大晦日【おおみそか】)」的傳統習俗。這個掃購豆子後大量無料噴灑的動作,早期稱作「追儺【ついな】」,在平安時代(8th~12th)由中國傳入日本,據說可以達到驅鬼以及除病的良效。
剛輸入日本時,幾乎只有皇宮貴族負擔得起這項昂貴的活動,因為當時的惡鬼懼怕的是高單價的桃木弓和蘆葦製成的弓箭,最麻煩的,莫過於還得另外雇用工讀生扮鬼來被驅趕。透過這種趕鬼、驅鬼、欺負鬼的行動,似乎可為接下來的一年招來足以挑戰大樂透的勇氣和運氣。與為了讓更多人掉入「唉鳳陷阱」而推出5C的邏輯類似,「驅鬼招福」後來也在室町時代(14th~16th)推出了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平民版本―「灑豆」。
為什麼不灑「鈔票」、「圖釘」、或是「免費東京來回機票」而選擇「豆子」呢?顯然,這與豆豆先生的知名度一點關係都沒有。豆子的日文發音是「まめ」,轉換成同音漢字可以變成「魔目」,傳說中「拿豆子猛砸魔鬼的眼睛,就能夠成功擊退他們」;繼續加碼空白鍵的敲擊次數,應該會遇到「魔滅【まめ】」這個切換結果,指的當然就是豆子的「滅鬼功能」啦。
一般的日本民俗知識認為,「豆子」帶有驅邪的無形力量,為了取得這份人類的五臟六腑合成不來的神通力,才有了「節分吃豆子」的習慣。雖說把豆子送進胃袋總比胡亂噴灑來的珍惜食物,卻也無法任意歡喜吃放題!僅能夠汲取個人歲數+1顆來吃。這項奇妙的限制源自於早先只要到了新年,地球上的所有人類都必須加上一歲的古怪設定。
在北海道等縣市,聽說在昭和20年開始就改以落花生來突襲鬼怪,背後的動機在於「花生掉在地上也能毫無顧忌地撿起來吃」,真是個令人打從心底激賞的節約風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