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日式餐桌禮儀,通常包含以下大人小孩皆熟悉的應酬用語:「いただきます。(我要開動了)」➔「ご馳走さま。(謝謝招待)」。前面那句由於習慣上不用漢字表示,可姑且存而不論,但後面那句似乎給人不小的「違和感【いわかん】」;其原因就在於,明明長輩老是告誡我們說「不要吃飽飯就馬上開始跑跑跳跳」,然而日語卻使用「馳」跟「走」兩個看起來消化不太好的漢字!?喜愛無病呻吟的Mr.22K發覺案情並不單純,因此展開深入調查......
單純來看「馳走【ちそう】」這個名詞的話,代表的是「(用來招待賓客的)豐盛料理」的意思,至於使用「馳(馬を走らせる:驅馬前行)」以及「走(走り回る:東奔西跑)」兩個與「用餐」幾乎毫無關聯的漢字來表現的原因,按照慣例又必須搭乘快沒電的時光機展開尋根之旅了。
在日本幕府仍擺在京都的「室町【むろまち】」時代,民眾為款待心中重要的賓客,往往會「一生懸命【いっしょうけんめい】:拚了老命」地四處奔走,以便準備妥善的糧食來滿足對方的胃袋;在當時這個沒有「美食宅急便」或「外賣」的年代,大家只能用雙腳勤能補「不先進」的關係,便以「馳走」這組光看就累的詞彙來代稱「美食」。而發展出酒足飯飽後一定得來一句「ご馳走さま」的習慣是在之後的江戶時代。
此外,以動詞形式存在的「ご馳走する」表達的是「請客、作東」的意思,有閒來沒事就愛亂翻日日辭典癖好的人,也許會發現「ご馳走する」的解釋當中有使用到「振る舞う【ふるまう】」這個詞,而其最普遍的用法是拿來形容「個人的動作、行動」。根據日本平安時代的字典所記載,早期分配給「ふるまう」的漢字是「翔」,比喻的是「鳥が羽を自由に振る舞う(鳥兒自由地揮舞雙翼)」這種感覺,後來才漸漸簡化為「動作」的意思,現在常常看得到的「立ち居振る舞い【たちいふるまい】:行為舉止」即為其經過複合作用的名詞。
「振る舞う」之後衍生出與「ご馳走する」同樣的「請客、招待」等附加語意的緣由,據說是「振る舞う」這個語彙所包含的「特定動作」被某個儀式採用,而在平安時代末期進行儀式依據不成文規定都必須奉上「有一定水準以上的料理」以求過程順利,出於這個關聯性,「振る舞う」在不知不覺間就被硬貼上這個意思的標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