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氧氣」的重要性,或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畢竟缺了這玩意兒也不可能有什麼五分鐘日語了;但Mr.22K摸著良心苦思半晌,自己每天就這樣理所當然地吸著20趴的氧氣苟活著,好像也沒什麼特別感恩的心情油然而生。以今日的主題為契機,Mr.22K決定從明天開始就要時時刻刻對「氧氣」抱持著崇敬的心情,以意念回報這位無名英雄對地球以及所有生物的偉大貢獻!!首先要進行的,就是解析阿本仔為何要稱呼「氧氣」為「??」這個萬年謎題(^O^)/
這個關子真的賣到我背脊都發涼了~~「氧氣」的日語其實就是「酸素(さんそ)」啦!然而就算把五感的量表調到100%、連第六感都請出來用也很難把「氧氣」跟「酸」這個概念聯想在一起,其中到底藏有什麼邏輯?
原來,這個問題只要把「氧氣」轉換成英文「oxygen」就可以發現其端倪了。「oxygen」這個詞的來源,是希臘文中表示「酸性」的字首「oxys」+表達「產生」這個語意的字根「genen」結合而來的。而之所以會以「酸」作為「氧氣」的名稱,主要是由於有「現代化學之父(近代化学の父)」之稱的18世紀法國化學家「安東萬・洛朗・德・拉瓦節(アントワーヌ・ラヴォアジエ)」當年錯把「氧氣」視為「產生酸性物質的源頭」、進而將「氧氣」命名為「oxygène」這個美麗的錯誤而來;其後,日本江戶時代的蘭學家「宇田川榕菴(うだがわ・ようあん」又依據字根字首的原意,將「oxygen」譯為日語的「酸素(さんそ)」而沿用至今。
檢討別人後下個動作就該反省自己!我們所熟悉的「氧氣」這個中文詞彙,據說是由清末的中國化學家「徐壽」取的大名。當時的阿壽根據「人不可一分無氧(OS:能憋氣超過一分鐘的就自行加碼造樣造句。),大口吸氣用力養生」這套思維而創造出「養氣」這個稱呼;後來為了讓元素週期表中的氣體名諱能夠整齊劃一,才去戶政事務所將「養氣」更名為「氧氣」。
來個舉一反三。中文的「有氧運動」換算成日語就成了「有酸素運動(ゆうさんそうんどう」,而「無氧運動」自然而然就成了「無酸素運動(むさんそうんどう)」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