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為驗證考取不久還很燙手的「N3」究竟能否與當地居民談笑風生、進而交換E-MAIL成為忘年之交,Mr.22K的友人Jr.23K毅然決然拋下學校警衛這份高薪肥缺隻身赴日自助旅行。不料卻因太過忘我而在某百貨公司閒晃到「索隆症」發作,情急之下的他火速驅動「N3」引擎透過「日文」向一位穿著警衛制服的大叔借問目前自己身在何方;「日本語分かる(にほんごわかる)?」,大叔的熱心回應使得Jr.23K霎時之間動彈不得、仿佛失語症似地被迫默默反芻這一年來日文的學習軌跡。
為了勇敢且大聲的對當年那位大叔喊出:「分かるんだ!」Jr.23K怒報了今年七月的N1日語能力檢定。但最近寫到的某份模擬試題卻讓他再次陷入當年的無奈與恐懼:
Q:「日本武道館」的正確日文發音是下列哪個答案呢?
①じゃぱんぶどうかん
②にほんぶどうかん
③にっぽんぶどうかん
④じぱんぐぶどうかん
當時那句刻骨銘心的「日本語分かる(にほんごわかる)?」讓他不假思索就填了「2」!但畢竟考試光靠氣勢是沒有用的,Jr.23K模擬出來的分數只差這題就可以過關。
為什麼答案是「3」呢?「日本語」明明就是唸做「にほんご」不是嗎?
在日本擁有自己的國號之前,採用的暫定稱號是當時由中國所命名的「倭(わ)」國。【倭】
到了「元明天皇(げんめいてんのう):飛鳥時代 - 奈良時代」親政時,或許認為「倭」這個字眼不太理想,改了個有同樣發音但字義較理想的「和(わ)」,並在前面多加個「大」以增添霸氣;後來又因為當時的都城設在「やまと(現代的奈良県(ならけん))」之故,於是把「やまと」這個發音配上「大和」這組精選的漢字就形成了下一個階段的日本古代地名。【大和】
後來為了導入「律令制(りつりょうせい)」而展開「大化革新(大化の改新:たいかのかいしん)」的期間,當政者貌似忽略物理事實而認為太陽是從「大和國」升起的(日出づる処),所以又把國家改稱為「日本」,但讀音採用的是兼顧語義的「ひのもと」。【日本(ひのもと)】
等到奈良時代後期,不知道又是哪個好事者認為「日本」應該採用漢字讀音來唸,日本的發音再度從「ひのもと」變更為「にっぽん(由にちほん半濁音化而來)」;過沒多久,似乎是半濁音的「ぽ」唸起來太吃力了,聲音柔和又相對好讀的「にほん」順應趨勢而生,並與原本的發音「にっぽん」並存了好幾百年直到今天。【日本(にっぽん/にほん)】
儘管如此,對於雙音並存的狀態深覺不甚妥當的人士也不在少數。昭和9年(1934)時,「日本臨時國語調查會」決議將國號的讀音統一為「にっぽん」,卻因為當時的政府不採納而不了了之;到了平成21年(2009),日本政府在國會答辯中正式決議「にっぽん」以及「にほん」兩讀音除專有名詞習慣讀音外、可同時並行使用。
另一方面,根據這兩個讀音實際的使用狀況而言,「にっぽん」大多用在「正式場合以及強調語氣」的文脈當中,而「にほん」則大部分出現在日常對話等輕鬆、一般的句子裡頭。其實,仔細聆聽日本官員對外發表的言論後,或許就會發現語句裡出現的「日本」大多為「にっぽん」這個現象了。
至於為什麼「日本」武道館要讀作「にっぽん」這個問題,基本上前文也有稍微提到,由於建築物的名稱等專有名詞需事先規定好,因此一旦確定採用其中一個讀音,未來就必須依循這個特定唸法。比方說要讀成「にっぽん」的有「日本放送協会、ニッポン放送、日本武道館、日本体育大学、日本郵便」這些機構;而必須唸做「にほん」的是「日本大学、日本航空、日本経済新聞、JR東日本・JR西日本、日本ユニシス、日本相撲協会、日本オリンピック委員会」等。